可降解塑料產能快增、價格速降
“禁塑令”在我國實施即將迎來五周年,但這項利國利民、愿景廣大的好政策,卻走出了人們始料未及的高開低走之勢。一開始聲勢震動很大,大家一致預期很高,幾年下來仿佛又回到了原點,塑料制品消費的慣性依舊,禁限塑工作的社會輿論氛圍降溫,“白色污染”的嚴峻形勢依然。雷聲大,雨點小,這是不少人對禁塑工作開展這些年來的一個共同感覺。
在政策的飄忽、市場的夾縫中,可降解新材料產業迎難而進,五年來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曾一度橫亙在產業面前的產能瓶頸問題迎刃而解,讓人望而卻步的高價格瓶頸也逐漸消弭,技術進步和性能提升穩步向前。時至今日,可降解塑料走進尋常百姓家、真正實現對傳統塑料的經濟替換,時機已趨于成熟。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只待相應的政策組合拳在階段性梳理總結、優化完善后,再加一把力,可降解塑料產業就有望跨過“平價時代”的門檻,暫時停頓低潮后迎來又一輪長足發展,為根治“白色污染”、建設美麗中國作出卓著貢獻。
一、禁塑工作高開低走迎低潮
隨著國內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傳統不可降解的塑料制品在生產和生活中被廣泛應用并產生了日益嚴重的“白色污染”問題,不僅持續危害我國的凈土、碧水和發展生態,也對人民群眾身體健康與生活環境造成長期不利影響。因此,從嚴防治塑料污染,作為全面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逐步成為我國一項基本戰略和發展國策,成為中國生態文明發展水平的一個重要指標。
為保護生態環境,防治塑料污染,黨中央、國務院、相關部委和各級政府也陸續出臺有關政策和文件,為禁限塑工作保駕護航。
(一)2008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關于限制生產銷售使用塑料購物袋的通知》,標志著我國逐步進入“限塑”發展階段。
(二)2019年9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指出,積極應對塑料污染,有序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產、銷售和使用,積極推廣可循環易回收可降解替代產品,標志著我國進入分步驟“禁塑”的新階段。
(三)2020年1月,國家發改委、生態環境部聯合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見》,提出頂層設計,并明確指出到2025年,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產、銷售和使用(簡稱“禁塑令”)治理目標: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的主要商貿場所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停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地級以上城市的餐飲外賣場所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消耗強度下降30%;全國所有賓館、酒店、民宿不再主動提供一次性塑料用品;全國范圍郵政快遞網點禁止使用不可降解的塑料包裝袋、塑料膠帶、一次性塑料編織袋等材料。
可見政策基調不可謂不友好,最初的藍圖也不可謂不誘人。也正因如此,“禁塑令”出臺后,很多的產業資本踴躍進入禁塑賽道中,PBAT、PLA、PBS、生物可降解塑料等各種細分賽道都擠進一大批賽手,大家都愿意押注這個綠色黃金產業的未來。但現實是,自2019年以來,雖然傳統塑料替換也取得了一些成效,綠色替代可降解材料大規模產業化和產品大規模推廣應用破殼,跨出了第一大步,但與業界最初的預期相去甚遠。而且隨著當前可降解新材料的產需脫節矛盾愈演愈烈,產業發展不可持續的問題也愈加凸顯,終端消費的寒意引發的產業供給端的崩塌,已經不僅僅是停留在理論層面的風險,中國禁塑事業面臨著“向何處去”的嚴峻考驗。
具體來看,當前禁塑工作遇到的瓶頸問題有如下幾個方面:
(一)消費端看似有禁限實則無禁限,維持原樣,各行其是。一葉知秋,北京商超農貿市場的禁塑情況,能大致窺見我國禁塑工作的全貌。北京作為首都和最早落實禁塑工作的地區,在一開始確實也曾掀起過轟轟烈烈的禁塑全民動員,推廣使用可降解塑料袋和曾經大行其道的布袋子、菜籃子,也確實在一段時間內發揮了作用,一些商超內免費供應的傳統塑料袋絕跡,可降解購物袋按需付費領取,綠色消費之風可喜回潮。
但好景不長,在電商的持續沖擊之下,商超作為弱勢群體,一切必須為消費者的購物體驗讓路。不提供免費傳統塑料袋,可降解塑料必須付費使用(大號袋1.2元每個,中小號袋0.5-1元)后,很多消費者不買賬,畢竟免費的便利習慣,一旦養成便有著強大的慣性,很難根除。為了留住消費者,各大商超不得不向現實低頭,紛紛恢復免費塑料袋的采購和供應,其實又是恢復成了原來的樣子。目前來看,商品的分裝袋不限量免費供應,都是傳統的塑料袋;結賬用的總收納袋按需供給、付費使用,一般都是可降解塑料制品。這已經成為北京商超標準的服務范式。免費袋的用量巨大,單次購物需3~10個,而付費可降解袋使用寥寥無幾,僅有不到10%的消費者選用,且單次購物一般僅需1個。體現到國家總的禁塑工作上,最終的成效可以說微乎其微。
除了商超農貿市場外其他的應用場景,比如農用地膜、一次性餐具、酒店用品、快遞包裝等,只要存在免費與付費、不可降解但低價格和可降解但高價格選擇的,最終都是付費的敗給免費的,可降解但高價格的敗給不可降解但低價格的,在沒有法制和監管剛性“袒護”的情況下,這個逆市場經濟、逆消費體驗、逆長期習慣的死結,短期來看似乎依然無解。
(二)政策缺乏剛性約束和延續性,不長牙齒的政策大打折扣。“禁塑令”出臺后,各部門各地政府又陸續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明確了“禁塑令”的實施范圍、實施時間表和責任主體,為我國“白色污染”防治實施提供了明確政策指引。
但隨著前期“禁塑令”熱潮結束,社會關注的強度與各地政策執行的力度有所減弱,政策實施權威性有所降低。最關鍵的是,此前出臺的一攬子政策措施,并沒有切實的處罰和糾錯機制,監管層面缺乏剛性約束與按期考核,市場層面缺乏倒逼淘汰壓力,禁塑工作從上到下存在著一種說起來重要、干起來輕飄的氛圍,既沒有獎,也沒有罰,依靠自律約束等于沒有約束,成體系的放任自流,“白色污染”問題迅速卷土重來也就不難理解。
(三)宣傳科普弱化,移風易俗艱難。近年來,國家通過媒體引導,開展了“禁塑令”的宣傳教育活動,增強了公眾的綠色環保意識和社會參與程度。
但宣傳科普必須是一項長期性的工作,久久為功才能見大效。實際情況是,當前全社會從上到下對禁塑工作,以顯而易見的對比在淡化和降溫。社會輿論聽之任之的放任,伴隨政策執行不足、監管力度不夠、市場推廣遇阻等因素影響,民眾近年參與防治“白色污染”的主觀熱情和意識行為都有所弱化。當然,從民眾自身的素質來說,從社會文明進程的發展來說,完成對免費便捷但“有毒有害”消費習慣的自我革除,實現移風易俗,依然任重道遠。
(四)產需脫節,生產端崩塌風險累積。前期我國“禁塑令”實施的一個突出矛盾,是針對傳統污染性塑料的綠色可降解替代材料的技術不成熟和產能規模不足,導致供給受限和價格高企。隨著國內企業和科研機構加大研發投入,已成功研發出以PBAT、PLA等為代表的生物可降解新材料的成熟產品,產能瓶頸也逐漸打破,這為“禁塑令”全面實施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但由于終端需求不能持續發力,綠色可降解替代材料的產需矛盾逐漸顯露并愈演愈烈,產業可持續發展遭遇越來越大的挑戰。
目前的行業現狀是,在前期美好市場憧憬的刺激下,可降解新材料生產線一批一批地建起來了,產能規模迅速擴大。但終端消費在迅速冷卻,市場的寒意正快速從消費終端向生產前端傳導轉移。我們知道,在新興產業發展的前期,正是從業企業最薄弱和脆弱的時候,規模小、底子薄、積累少,抗風險能力差,經受不起市場的“冷藏”。因此,當前如果不能迅速解決可降解塑料終端頹靡的問題,讓市場溫熱起來,上游產業的崩塌,也許就不會太久遠。這絕非危言聳聽。
簡言之,禁塑工作取得的突破來之不易,但目前因工作力度有所弱化、社會氛圍有所降溫等原因,這項工作正越發陷入不可持續的險境。抓緊對前一階段工作作梳理與總結,對相關措施機制作完善升級,不松勁、不懈怠,將禁塑工作持續推向深入,意義重大,刻不容緩。
隨著美麗中國建設進入攻堅期,禁塑工作也相應必須迎來一個新高度、新局面、新成效的新階段。這也為禁塑工作迅速扭轉不利局面、開創新的局面帶來了契機。
二、可降解塑料即將跨進“平價時代”
可降解塑料扭轉當前的被動局面,當然有賴于政策的綱舉目張,在關鍵階段發揮好呵護穩定的作用。中國任何新興產業的發展壯大,無一例外都曾有過政策的強力“偏袒”護航,比如中國的風光核等新能源以及新能源汽車產業,都是在政策的庇護下一步步補齊自身的短板,歷經二十載才跨過平價時代,顯示出對傳統產業的比較競爭等勢。沒有政策在關鍵階段的拉一把,新興產業要在夾縫中探出頭,站穩腳跟,發展壯大,幾乎是不可能的。
而更有賴于產業自身盡快補齊市場競爭的短板,將高性能、平價的富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推向市場。內因決定外因,政策的支持助力只能是暫時的,一個新興產業本身具有市場比較優勢和核心競爭力,才是最終取勝的根本之道。
可降解塑料在中國的產業化試水,到目前也才僅僅十年左右的光景,而真正迎來政策扶持,可降解塑料產業化規;凭,則更是2019年以后的事情。正是因為產業發展的時間短,政策的全面落地有待多種因素的考驗與博弈,而尚處于襁褓期的可降解塑料產業,則已經遭遇到了發展壯大過程中的第一個生死劫,亟待內外共同發力,迅速扭轉眼下的艱難局面。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奇跡往往也恰是在厄難中孕育誕生的。雖然現在社會上下對可降解塑料的關注度急劇降溫,對可降解塑料使用性能的評價也還有不同的聲音,卻不改可降解塑料向著“平價時代”的目標穩步靠近。筆者從多位業內人士處獲悉,隨著國內可降解塑料產能近年來持續快增,以及BDO等關鍵原材料的價格排除投機泡沫干擾后進入筑底期,曾經一貨難求、價格高高在上的可降解塑料,其價格中樞正快速向傳統塑料靠近?山到馑芰蠈崿F對傳統塑料的大規模經濟替換,時機已經悄悄成熟。
以主流品種生物降解塑料PBAT為例,自2020年國家發改委和生態環境部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見》之后,我國可降解新材料產業進入發展快車道。以PBAT等為代表的可降解新材料,不僅工藝打破海外技術壟斷取得不斷突破,產能規模、產品質量和經濟替代性都得到顯著提升。
從PBAT產業發展和產能供應來看,可降解新材料行業上下游頭部企業積極響應國家政策,確保產品質量、價格穩定和供應充足。截至2023年9月底,國內PBAT產能達到136.1萬噸,在建即將投產產能158萬噸,已經完全突破產能供應的瓶頸,達到國家政策大力推行的產業支撐要求,但目前下游明顯需求不足,產需脫節,致使不少可降解新材料產線處于停產狀態,大量先進的產能處于閑置浪費。
從對傳統塑料的經濟替代性來看,隨著國內供給大幅增加和產業鏈布局完善,目前國內市場PBAT現貨價格大幅降低并穩定在11000元/噸左右,與傳統塑料價格相比已相差無幾,完全具備對環境污染性的傳統塑料的經濟替換條件。
三、對推動禁塑工作全面實施的幾點建議
目前,我國禁塑工作政策配套逐步到位,民眾對自身高質量生存環境的追求意識日益加強,國內企業可降解新材料的工藝技術與規模生產快速發展,因此,推動“禁塑令”在國內加大力度全面實施的時機日趨成熟。從可降解塑料業界的呼聲來看,也期盼在產業完成“平價時代”最后一躍的關鍵階段,一攬子政策措施能再助一把力,切實擴大終端需求,通過終端需求的有力拉動,實現可降解塑料業步入成本持續下降、競爭力持續提升、內生增長能力持續增強的良性發展軌道。
針對禁塑工作目前具備的有利條件和存在的實施問題,具體建議如下:
(一)有法必依,強化執法監管力度。
建議加強對“禁塑令”的法規介紹、專項監管和日常執法,對違反塑料污染治理的行為增強治理力度,加大社會違規違法成本,確!敖芰睢钡恼邫嗤陀行嵤。
同時,鑒于防治“白色污染”對于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的極端重要性與緊迫性,建議將“禁塑令”實施成效作為新增項內容,同能源消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一樣,列為各有關部門、各地方政府業績考評的必考項,確立這一法制的剛性約束,盡快形成限期替換、優勝劣汰的倒逼機制,形成全員參與、真抓實干的社會氛圍。
(二)加強宣傳科普,提升綠色消費意識。
防治“白色污染”,利國利民,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建議從宣傳科普“白色污染”危害著手,向消費者宣傳好繼續大量使用傳統塑料制品對環境的不可承受壓力、對人類及地球生物健康的長期危害性,重新喚回社會持續關注和民眾環保熱情,使民眾持續增強綠色環保意識,自覺減少傳統塑料使用,鼓勵綠色環保消費。
(三)精準定位,根治“白色污染”難題。
從傳統塑料污染的應用源頭出發,加大根治白色污染的力度,制定針對性的防治推廣政策。根據中國塑料加工協會最新數據,我國目前涉及塑料污染的各領域數量如下:1.塑料袋:180萬噸;2.農用地膜:145萬噸;3.一次性餐具:150萬噸;4.吸管:6萬-8萬噸;5.酒店用品:70萬噸;6.快遞包裝:40萬噸。
比如塑料袋,要真正取得禁塑成效,行之有效的方略是切實嚴禁傳統塑料袋進終端商貿領域,以補貼和稅費減免的方式反哺商超和農貿市場等,?顚S猛断驗橄M者提供免費的可降解塑料袋,監管部門對其進行定期和不定期抽查,一經查實弄虛作假者,給予嚴厲處罰。再比如農用地膜,消費者主要考慮的還是產品的性能與價格,可以采取對可降解地膜生產企業定向補貼和稅費減免的方式,給予3~5年的扶持期,幫助可降解地膜產品在性能和價格上對傳統塑料產品有比較優勢和競爭力。
(四)整頓市場,導入成熟降解產品。
建議通過專項資金、稅收優惠等政策,加大對PBAT等成熟綠色替代產品的市場導入推廣與行業政策支持,鼓勵綠色消費方式。進一步完善產品標準體系,加強市場監管和標識管理,加強對“可降解塑料”的檢測檢驗和認證認可管理,加大對限制領域使用“不可降解塑料”產品的懲治力度,促進市場健康有序發展。
(五)完善循環,優化終端回收體系。
建議在垃圾分類中增設可降解塑料類別,設立獨立垃圾桶,完善標識和收運體系,在快遞站等重點區域增加回收設施,增強可降解材料回收利用能力,合理設置工業堆肥廠,將無法循環利用的可降解制品進行工業堆肥的綠色環保處理,形成完整防治白色污染的物流閉環。
新興產業的培育發展,歷來是螺旋式上升的,總是在不斷地探索和試錯,不斷地總結和提升中,一步一步摸索著前進。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的光伏、風電、核電、新能源汽車等產業,莫不如此,從零起步最終實現追趕超越,成為中國先進制造業的名片。人類步入生態文明的進程不會逆轉,消除“白色污染”的愿景目標不會半途而廢,因此我們可以堅信,可降解塑料產業的光明未來,仍然值得期待。產業眼下遭遇的“腸梗阻”問題,最核心的還是政策層面的問題,政策的權威性和延續性被人為地弱化了。因此,重申甚至強化政策的剛性,形成一攬子的政策措施協同,為新陳代謝的自然規律帶一帶節奏,也就成為政策該出手時就出手的應有之義。